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政府领导 > 阳光在线信息 >
全国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重庆,聚焦智能机器人

10月28日,第十四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会在渝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等全国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聚焦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交流成果、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探讨智能机器人发展战略。

本届智能机器人大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信息无障碍与服务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承办。会议通过院士、专家的专题报告及6个分论坛,围绕机器人基础理论、智能控制、智能导航与定位、感知与交互、智能检测与识别、智能机器人与应用等相关专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展示了我国在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系统与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领域的实力。

会议还录用论文97篇,内容涉及智能机器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和产品开发,以及智能机器人发展方向和战略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智能机器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目前,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本次大会是我国智能机器人科技界、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一次盛会,将对我国智能机器人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大会主席付宜利教授致辞表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王国胤称,大会为学术界、产业界搭建了一个高水平交流平台,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高潮已经来临,中国人工智能要朝着国际化、融合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还表示,智能机器人是引领技术创新的时代先锋,大会不仅高度契合了重庆大数据智能化战略的实施,更有力地促进了重庆与各界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更广泛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助力重庆人才高地、科技高地的建设。

专家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

人机理解与协助是前沿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体现在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使用过程智能化等方面,未来发展前景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作了“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发展的若干探索”主题报告。

他表示,在智能工程装备方面,集交互、感知、分析、决策、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工程装备可实现产品在网上、数据在云上、服务在掌上,是未来发展方向。在共融机器人方面,目前的产品感知单一,对复杂环境适应差,缺乏安全策略,多为机械重复动作。多源感知、人机协同、执行复杂任务等是未来发展方向。此外,软体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如何渗透到高端装备等,都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他认为,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导向,将促进我国产品智能化、制造智能化、运行智能化进程。人机理解与协作、环境与工况自主适应,是智能机器人前沿探索的核心方向。

清华大学刘辛军研究团队成员孟齐志:

高速并联机器人发展空间大

“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在电子、食品、医药、日化和新能源等行业中,高速并联机器人是保障质量、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核心装备,在我国有极大发展空间。”会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辛军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孟齐志作了主题报告。

他称,目前,国际上,高速并联机器人虽已有应用,但仍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和关键技术创新空间,尤其在机器人本体性能方面还有很大提升潜力。此外,多样化复杂生产工况也对视觉、控制和多机协同等核心技术及相关成套装备的自主国产化需求急迫。

孟齐志以清华大学研发的TH-SR4高速并联机器人为例,阐释了高速并联机器人多机高速协同作业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他认为,高速并联机器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研发额定负载10公斤以上的重载型高速并联机器人,以及面向高端领域研发定位精度优于0.5毫米的高速超轻载高精机器人。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铁军:

建筑机器人需求量大

“人工智能、先进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被誉为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未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重要方向应该是工业升级、医疗升级、服务升级。”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铁军作了专题报告。

在他看来,建筑业一直是各次技术变革与产业进步的主力。中国建筑业拥有5000多万从业人员,年产值高达20万亿元,对智能建造技术需求大,建筑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广阔。

与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固定、物料移动”不同,建筑机器人要求机器人移动、建筑物固定,由此带来的技术要求是,具有移动功能、有较大承载能力、运动具有空间约束性和时变性等。

他以自己最新研究成果为例表示,未来建筑机器人的研究方向应该为:以图像信息与虚拟模型为基础,建立“人-机器人-现实/虚拟环境”的信息模型;约束空间动态描述方法;基于视觉、听觉、触觉感知的操作意图理解与人机协调控制等。